(文章转载自深圳商报,读创/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/文 记者 熊楚玥/视频)
“同学们,我真羡慕你们。你们学校开展体育运动的条件,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,都远远超过了当年我读大学的时候。而且由于基金会、体育俱乐部的参与,学校就更有条件整合国内外的优质体育资源。我相信,你们这条路是一条通向成功的路,是一条为学生创造人生冠军的路!”12月15日下午,“何奶奶”在深圳湾学校和孩子们交流,言语之间流露出了对深圳湾学校体教融合的深深赞许。
(何奶奶在活动现场,王珍珍/图)
“何奶奶”是谁?她有很多头衔——国家体育总局原党组成员,中华全国体育总会、中国奥委会原副主席,中国体育记者协会原主席,中国垒球协会原主席,中国排球协会、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原副主席,10届全国政协委员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……但她最鲜明的“标签”是推动中国体育和教育事业的先行者。深圳湾学校究竟有何“魔力”,能让在中国体育界、教育界都影响力十足的“何奶奶”赞不绝口?
全员参与,不见“小胖墩”“小豆芽”
“我来了两次,几乎看不见你们的学生中有‘小胖墩’和’豆芽菜‘,这真是很让人惊讶!”何慧娴表示,深圳湾学校的学生们所体现出来的朝气蓬勃最令她印象深刻。
在深圳湾学校,的确很难出现“小胖墩”和“小豆芽”。据校长郑向东介绍,2015年,深圳市人民政府引进山花俱乐部,启动体教融合项目;山花俱乐部此后又发起了基石教育基金会。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与基石教育基金会合作办学,于2017年创办了深圳湾学校。因此,深圳湾学校是一所公办学校,却因为有基金会和体育俱乐部的助力,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道路。深圳湾学校让体育回归育人本质。
(学生在课间奔跑,三叶 SANYE/图)
走在深圳湾学校中,运动场所几乎无处不在,而每一片运动场上都回荡着孩子们的笑声。除了每天保证一节体育课外,学生还可以通过早操、大课间、阳光体育等途径参与体育,平均每天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达到2小时。“Time’s up!(时间到了)”"Well done!(做得好)”……在深圳湾学校,“英语是体育老师教的”可不是一句调侃,事实上,全英文授课就是该校体育课的特色,锻炼身体和学习英语两不误。
(体育融合课,三叶 SANYE/图)
在深圳湾学校,体育比赛也不是个别体育尖子生的“专利”。学校天天有比赛、班级周周有比赛,为了让孩子们全员参与比赛,学校还在赛制上进行了“改革创新”。比如:将一个班级分成若干组,每个小组轮番上阵,必须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上场。足球、篮球、排球、网球……总有一项体育运动能让孩子体验到运动的快乐。据介绍,每个学生每学期参与的正式比赛平均能达到20场。
(2021秋季联赛,李忆然/图)
对于这种全员参与的体教融合路径,何慧娴十分赞许。她表示,作为60年代复旦大学女排全国甲级队的主力队员,她深深地感到体育对于培育人才、孩子成长的重要性。现场,她与学生和家长们分享了自己成长的经历,语重心长地叮嘱: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一定会同时关注知识的累积、素质的培养,例如在保持训练强度、完成训练目标的同时积极思考、不断进步观等等。体育不止是出几个成绩的事情,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起到了基础作用。
(何奶奶在复旦大学排球队)
比赛锻炼,体育塑造健全人格
体魄的强健是看得见的,而在不那么容易被看见的地方,体育对孩子精神上的锻造也在悄然发生……
郑向东校长分享了一个故事——3年2班从一年级入校后,在各种比赛中得了好多次亚军,成了“千年老二”。眼看着一次次跟冠军失之交臂,孩子们有遗憾,有不甘,他们憋着一口气:“我不喜欢输的感觉!下次一定要赢回来!”于是,在班主任老师,也是教练的带领下,孩子们利用大课间、放学后以及周末时间全班练习40次,总计时长超过50小时。经过5个月的漫长赛季,经历19场正式比赛,该班终于在今年11月学校秋季联赛排球总决赛、体育周师生共赛中,获得两个冠军!一位家长感慨地说:“这个经历对于孩子们来说,太宝贵了!”
(比赛前相互加油,王珍珍/图)
深圳湾学校2018至2021年共组织了3210场校级、班级团体比赛,所有比赛均为全员参与,覆盖排球、篮球、网球、足球等近10个项目,累计731个队伍,19382人次参赛。在汗水、泪水、欢呼、遗憾中,孩子们得到了可贵的成长。
深圳湾学校的“体育回归教育”育人模式,已经形成“学·练·赛”系统,通过体育这一重要的德育途径,不仅强健身体、强健精神,还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术成绩,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。
这一模式培养学生人格健全,能够悦纳自己、欣赏他人;让学生精神强健,产生荣誉感、责任感,并能至上、坚韧、协作;同时获得突出的综合能力,团队合作能力、问题解决能力、人际交往能力、适应能力。
“学生们首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,同时他们热爱体育、富有挑战精神,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,是否成为职业竞技体育人才,他们具备的综合素质,将支撑他们成为国家各领域中的精英,作为中坚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。”郑向东校长说。
(郑向东校长为校队代表授旗)
体教融合,让竞体人才“自然生长”
既然有“春色满园”,就迟早会有“一枝独秀”。
今年10月,深圳湾学校女子排球队在广东省小学生排球锦标赛夺得冠军。深圳湾学校女排组队一年多,这是第一次参加省级比赛。在7天6场比赛里,最终以6场全胜的成绩一举夺冠,为深圳市赢得了荣誉。在深圳市山花女子排球俱乐部的支持下,深圳湾学校排球队由前国家男子排球队队员谷弘宇出任主教练。在家长眼中,谷教练“既是严父,又是慈母,除了每天早晚带队辛苦训练,还狠抓孩子们的学习和品德”。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之中,谷教练践行“体育回归教育”的理念,让队员们不仅是赛场上的冠军,更是自己人生的“冠军”!
(校女排队夺冠现场合照,谷教练/图)
排球队只是深圳湾学校体育出彩的一个缩影。在山花俱乐部的支持下,学校在多个体育项目上组建了层次齐全的梯队,再通过选拔,一层层向上输送。“我们的理念,是让学校体育回归育人本质,让竞技体育人才在学校教育中自然生长。只要有好苗子,我们会帮孩子打通向上的通道,进入到国家队的层次。”郑向东校长说,深圳湾学校目前已经开展不同项目、不同级别的体育类校队共33支,由专业教练带队,只有综合素质、学术成绩、运动能力都优秀的人,才能入选校队。
(校队邀请仪式,杨思琪/图)
对于深圳湾学校体教融合的探索,何慧娴表示,非常可贵之处在于两个方面:一是基础+素质教育,让体育回归教育,让每个孩子成为自己人生的冠军,成为国家栋梁;二是基石体系培养塔尖竞技人才,有基金会、有俱乐部各自发挥优势;能够从基础发现有天赋的人才。她对于深圳湾学校寄予了厚望:“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坚定不移地努力探索下去,一定能够成功,一定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!”